來北海旅游,知道“北!,為什么會叫北海嗎
“往南走,到北海”。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的北海市,名字讓人覺得有點奇怪。
得名“北!,一直以來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城市的北邊靠海;一是據說康熙初年在這里設有叫“北海鎮(zhèn)標”的軍營。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太靠譜,歷史上所說北邊靠海的“北”,并不是就現在城市的方位而言;而“北海鎮(zhèn)標”的說法史料上并不充分。 講歷史要穿越時空,不能像電視政論片中說兩千年前海絲之路的始發(fā)港,“浩浩蕩蕩的船隊從合浦出發(fā)”。
一百多年前的北海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范圍很小,也就是老城那一塊。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本地人只把老城和市中心一塊當作北海。我每次聽到地角人說“今天出北海玩”諸如此類的話,就啞然失笑,感覺像市長開會時手下的局長說“政府應如何如何”。
不只是地角人這樣說,高德人、僑港人——北海人叫“華僑人”——也這樣說。原因無它,地角、高德、僑港以前真的不屬于“北!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海也不是一開始就成為城市。叫“北!钡睦铣窃谇宓拦庵斑是農村,是一個叫“北海村”的村子所在地。
關于“北海村”,據1905年編纂《北海雜錄》的梁鴻勛所記:“北海原名‘古里寨’,屬廉州府合浦縣珠場司,未通商時,有‘北海村’距商場半里,始于嘉慶年間,迄今約百年。該村計二十余家,百余人。” 梁鴻勛說的“古里寨”,不是村屯名字,而是明代在沿海設置的防御倭寇的駐軍設施,當時在合浦沿海共設了八寨,古里寨“至冠頭嶺十里”,應該位于冠頭嶺與老城之間。
《北海雜錄》稱“大抵以北海村歷年為最多”——翻譯過來,“北海村”是北海最老的村子。他還列舉了當時北海范圍的村子,包括紅坎、地角、北田、石步、流下、南澫、嶺頭、林屋、獨樹根、上村下村、大墩海、高沙、趙屋、洞尾、蘇屋、石子嶺、白屋、火燒床、新村、沙灣。
八十年代末我剛到北海,星期日騎著自行車亂轉,在冠頭嶺下的南澫,聽村民非常驕傲地稱這里就是北海的“根”,“先有南澫,后有北!。 南澫和北海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 澫,水名。南澫就是南灣。這“南”與“北”,顯然不是以現在的老城為界,而是以冠頭嶺為界的左與右。
《廉州府志》稱:北海冠頭嶺“南北皆澳,海船艤焉”,冠頭嶺的南面和北海都是海灣,漁船在那里靠岸。根據史料可知,遠在明代以前,冠頭嶺下就有村民,到冠頭嶺以北的海灣捕魚。 靠近冠頭嶺北部海灣的村子出現后,自然而然被稱為“北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