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風情—北海海上人家
很多人以為“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yè)”的疍家是一個民族,其實不然,它是指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以船為家的漁民。疍家也叫蛋家、艇家、水上人等。北海疍家是從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從廣東江門(新會)、雷州一帶遷移流落過來。據(jù)文史專家考證,至少在晉朝起便有疍民來到了北海,大批疍民移居北海卻是明朝的事情。
疍家人衣食住行因職業(yè)特殊和受居住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與陸上居民不大相同的習俗。比如受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影響和便于船上操作,上衣一律短身窄袖,男人多著短褲,女褲一般寬襠闊腳,以致有時被別人誤認為是“衣不蓋膚”,其實不然。婦女的裝束相對男人而言更特別一些。女衫原來多素色而鑲花邊,發(fā)鬟多簪珥飾物,滿頭璀璨光耀奪目。此俗廣東漁民船民至今未變,在北海的已難得一見了。
疍家人勤勞、純樸,喜整潔。他們有些以船為居所,一家人勞作、生活都在船上,也有些擁有自己的船艇,同時也擁有傍岸臨水架建的木棚。疍家聚居的木棚,雖竹瓦板壁,空間狹小,卻不以為嫌。室內(nèi)無椅無桌無床榻,木板擦拭得光鑒可照人,坐臥皆席地。這些棚戶,也被稱為“疍家棚”。新中國成立后,原來水上鱗次櫛比的木棚,逐漸被新建樓房替代,疍家人也紛紛上岸居住,真正的疍家所剩不多了。但是疍家的風俗習慣,大體仍保留了下來。
疍家人不喜吃粗糙大米和稀飯,就算家里只剩一兩米,也要煮飯。從這點來看,疍家人真正敢享受。不過疍家人也有理由敢享受,米沒有了,魚總有的,魚也能飽腹,“疍家酒席——全是魚”。天天生活在海上,魚是隨手就撈得上來的。疍家人可以說“吃海鮮都吃膩了”。
疍家最具特色之處,是他們的婚俗。閨女出閣前十天就不許拋頭露面,晚上例行“哭家姐(哭嫁)”!翱藜医恪庇心概畬Α翱蕖钡模薪忝茫ò榧廾茫⿲Α翱蕖钡,是以咸水歌的方式,頌揚父母恩德,情感真切,哀婉動聽。每逢閨女哭嫁,船娘漁姬,均聚集傾聽,議評不止,是疍家的重大文藝活動。新娘到達夫家拜堂合巹如儀之后,筵席大開。酒席散后的當晚,伴郎們通宵漁歌對唱,“婚時以蠻歌相迎”風氣依然,承傳更熾。
如果說陸上居民婚俗突出的是“禮”,那么疍家婚禮不但“禮”而且“唱”,以歌的形式反映疍家人的生活、情感、期望和信仰。
疍家人由于長期生活在海上,終年涉險,生產(chǎn)、生活工具又簡陋,安險由天,兇吉托于神靈。他們大多信奉“三婆婆”,“龍母”,“關(guān)帝”、“華光”、“三皇”等神也在虔拜之列。
由于疍家對海充滿崇敬,日常生活中禁忌甚多。比如吃飯時,筷子不能擱在碗上,而要平放桌上,“擱淺”是行船大忌;碗、碟和其他食具不能覆置,“翻覆”是行船中最致命的;平時講話、交談切忌講翻、逆、慢、沉等,而喜用穩(wěn)、順、快、利等詞語代替。疍家這方面禁忌和其他做船的人家相似。其實誰不喜歡聽吉利的話呢?豬舌頭,北海人不會說是“豬舌頭”,而是稱“豬利”,只因舌音同賒,擔心不吉利,怕做生意虧本。
廣西北海旅行社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