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挖掘北海旅游文化內涵 提高北海旅游文化品味
新華網廣西頻道1月5日電 據《北海日報》報道,廣西北海處于山之口、地之角、海之門,納百川成海,含總江而為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在這里融合,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在這里交匯,使北海的文化兼收并蓄,內涵深厚。目前,北海旅游文化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總體上看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還不高,旅游資源蘊含的文化內涵沒有完全凸現出來。我市提出“十五”期間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是把北海建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海洋文化名城。根據這一戰(zhàn)略目標,北海的旅游文化建設應本著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挖掘北海城市獨特的人文價值這一原則,從其亞熱帶濱海資源條件、民俗風情、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出發(fā),從宏觀到微觀等各個層面去尋求個性,提升北海旅游的檔次。
建設具有鮮明南珠特色的海洋文化
北海盛產珍珠,自2000多年前的漢朝以來,南中國海域出產珍珠的八大珠池就有六個在北海所轄地區(qū),古有“珠還合浦”典故。北海所產珍珠世稱“南珠”,素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美譽。南珠是北海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對海洋文化的具體化。應在著名的南珠產地北海白龍珍珠古城遺址,恢復 、修建相關設施, 將古珍珠池建成珍珠養(yǎng)殖觀賞基地,增設游客參與性和娛樂性項目,體現育珠、養(yǎng)珠、采珠、制珠、賞珠的南珠文化神韻,再現當年珍珠盛世風采,構建珍珠文化旅游主體景區(qū)。充分發(fā)揮南珠這一連貫歷史、當今及未來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努力把具有鮮明南珠特征的海洋文化,建設成為影響廣泛、品位較高、主導北海旅游文化發(fā)展的龍頭品牌。
加大海洋旅游資源景區(qū)的文化含量
北海海洋旅游資源景區(qū)主要包括北海銀灘、潿洲島、山口紅樹林、北海海洋文化公園(項目)等。綿延20多公里的北海銀灘以其“灘長平、沙白細、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灘”,199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目前銀灘旅游僅停留在海濱浴場階段,游客的消費主要是游泳或海水浴,旅游產品單一。去年“五一”旅游黃金周,銀灘公園與前年同期相比,游客減少了三分之一,為7萬人次。今后應在銀灘建設海洋運動中心、文化娛樂廣場等設施,增加體育、文藝及參與性強的多種活動,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延長游客在銀灘的逗留期。為了給北海銀灘確立一個具有前瞻性、獨特性、文化性的旅游發(fā)展主題與理念,北海市已通過國際公開招標方式,廣泛征集銀灘未來的建設藍圖,從入選的幾套規(guī)劃方案看,都非常注重體現陽光、海水、沙灘三要素構成的亞熱帶濱海地域文化,應在選定方案后嚴格按照規(guī)劃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分階段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整治和旅游文化設施建設。
北海潿洲島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島,島上火山景觀、海蝕景觀、植被景觀、沙灘景觀、人文景觀豐富奇特,形成了海洋文化立體而多層面的海洋資源載體,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海島風貌,是人們了解大自然、探索奧秘的不可多得的景區(qū)。目前,新推出的火山探險游項目備受游客青睞,新開發(fā)的潛水觀光活動可使游客觀賞海底珊瑚等海洋動 ﹑植物資源。為使游客對來潿洲島旅游有更深刻的認識,應將有關火山島的形成、島上植被的特點等知識編成科普畫冊或制成VCD光盤,以便游客了解更多科普知識。島上當地特色鮮明的三婆廟常年香火旺盛,已有150多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在島上有著數千教民,這兩地現已形成獨特的中西宗教旅游景點。可搜集整理有關當地傳統(tǒng)宗教文化及天主教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向游客介紹。當年清朝政府派兵封堵島上海盜洞的歷史事件驚險刺激,引人入勝,可在洞口外立碑說明。總之,應將潿洲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出來,使?jié)迧u成為以“開眼界、長知識、探奧秘” 為特色的旅游勝地。
海底森林即紅樹林是生長于沿海灘涂的胎生植物。北海山口紅樹林景區(qū),1990年9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生物保護區(qū)。應在保護的前提下盡快開發(fā)紅樹林海洋生態(tài)旅游資源,使北海市旅游產品由單一型向多元復合型轉變。隨著合山高速公路的貫通,山口紅樹林海洋生態(tài)文化觀光旅游將日益便利。
選址于北海市郊冠頭嶺下的北海海洋文化公園,是集文化性、歷史性、知識性、參與性、娛樂性、商業(yè)性于一體,具有濃郁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型主題公園。該項目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批準立項,被國家旅游局列為中國旅游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項目之一,應盡快開展招商活動,早日啟動該項目。
注重挖掘文物古跡的旅游價值
文物古跡是文化的積淀和文明形象的體現。北海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北海擁有國家級文物大士閣、合浦古漢墓遺址2處及西洋建筑15處;自治區(qū)級文物白龍珍珠城遺址、海角亭、東坡亭等12處,擁有地市級文物94處。特別是合浦古漢墓群方圓64公里,有東西漢墓約5000 座。近年發(fā)掘清理古墓400多座,出土文物近萬件,其中部分精品曾赴日本、挪威展出。人文薈萃的合浦廉州城始建于宋天佑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應在廉州城盡早規(guī)劃開發(fā)漢城公園、東坡公園、海角亭公園、東山寺、孔廟等人文旅游資源。去年國慶期間開館的北海海上絲綢之路藝術館,展出了許多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散落于民間的藝術精品,以此為史料說明合浦是中國南方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出?。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應在合浦開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旅游景點,為北海海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深遠的歷史背景。
1876年北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后,形成大量西洋建筑群景觀,其中北海市現存的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德國森寶洋行、北海海關大樓、潿洲天主教堂等15座具有典型歐洲建筑風格的“西洋建筑群”,已于2001年7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至今還保存完好的西洋建筑,是北海近代文明的見證,是研究廣西乃至中國近現代史、海關史、港口史、郵政史、對外貿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對這些建筑應原樣修復,選擇部分可對外開放的建筑興辦專題博物館,形成特色景點。
北海豐富的文物古跡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對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開發(fā)和利用,應納入全市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中,旅游開發(fā)中要處理好開發(fā)與保護文物資源的關系,實施保護性開發(fā)戰(zhàn)略,將文物古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北海歷史的淵源完美地展示出來。
展現百年老街珠海路、中山路歷史風貌
別具一格的建筑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始建于上世紀初的北海市珠海路、中山路“南洋風”騎樓風貌,是融西洋建筑的精華與傳統(tǒng)嶺南建筑結構為一體的城市街景,蘊含了古老的地方傳統(tǒng)與殖民地時期的城市建設歷史,成為北海極富個性的人文旅游景觀資源。這兩條路的維修改造應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形式,保護街區(qū)的歷史價值,發(fā)揮舊商業(yè)街市的商業(yè)文化價值。如可在這兩條路設置老式茶樓、粵劇會堂等,其建筑形式及經營服務盡量保持原有的風格,再現傳統(tǒng)歷史文化,讓游客領略南國海派休閑文化。另外,這兩條街地處海濱,應形成聯結外沙島和海濱公園(水族館)的黃金旅游線路。
深入挖掘獨特的民間習俗和城市文化風情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的旅游需求不僅僅局限于自然風光和人造景點,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必須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獨特的民俗風情、地域文化旅游,就成為深層次發(fā)展旅游的重要方面。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了南國北海獨特的風俗人情、文化藝術、飲食習慣等豐富的海派文化風情。
北海漁民的一個分支“疍家”就是獨具北海特色的。據史書記載“疍家”作為“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yè)”的水上人家,其形成于秦漢時期,由于地理和職業(yè)條件,他們在性格、語言、服飾和婚嫁住行等方面,都有許多與陸地居民不同的傳統(tǒng)習俗?梢蚤_發(fā)“疍家”風情游項目,讓游客乘船趕海、拉網捕魚,體驗“疍家”生活;或讓游客參與“疍家”民間風俗活動,感受“疍家”民俗文化。
綜上所述,北海應以能體現海洋文化特征的“南珠”文化為導向,開發(fā)、梳理、優(yōu)化、整合有北海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建立豐富的旅游文化產品體系。認真研究北海旅游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從而對北海旅游文化發(fā)展目標作出準確定位,構造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核心理念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如果說去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旅游感受最深的是皇家文化,那么到亞熱帶濱海城市北海旅游應領略到溫馨、浪漫的海洋文化韻味,使游客在北海時時處處都能體會到一種以海洋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濃厚文化氛圍,真真切切地領略到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北海確實名不虛傳。使北海由賣陽光、沙灘、海水等旅游資源向賣地域文化轉變,逐步改變北海旅游知名度不高、旅客不多,人均消費不高的現狀。以文化塑造北海旅游城市新形象,提高北海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來北海旅游。